普罗布斯:结局可惜的罗马雄主救帝国于危难之中却被士兵残杀
3世纪中后期,罗马帝国的辉煌不再,蛮族入侵、农村枯竭、城市衰落、内战连绵、政府瘫痪的现象越发严重,这种全面的混乱现象,在历史上被称作“三世纪危机”。为帮助帝国摆脱危机,皇帝普罗布斯使出浑身解数,拯救帝国于危难之中,如此丰功伟绩,理应得到全国军民的爱戴。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普罗布斯复兴帝国的梦想并未完成便惨遭杀害,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普罗布斯,全名马库斯·奥勒留斯·普罗布斯·奥古斯都,出生于潘诺尼亚行省西尔米乌姆城一个军人家庭,其父因战功获任护民官,最后在埃及殉职,其母则是当地贵族。普罗布斯深受父亲的影响,自幼便喜欢舞刀弄枪,18岁时进入罗马军团服役。此后多年,普罗布斯转战非洲、本都、莱茵河、多瑙河和幼发拉底河等地区,因为屡建奇功而深受上司的青睐。
瓦勒良皇帝在军中选拔年轻将领时注意到普罗布斯,不仅破格提拔他为军事护民官,并且还在写给其子伽利埃努斯的信中对其大加赞扬。普罗布斯感激瓦勒良的提携,因此在后者东征波斯兵败被俘后(270年),始终没有放弃要为恩主复仇的念头。从伽利埃努斯到奥勒良统治时期,普罗布斯先后参与击退日耳曼人、平定埃及叛乱、东征帕尔米拉等军事活动,因战功卓著被晋升为第十军团的长官。
塔西陀继任皇帝后,出于笼络军队的需要,任命普罗布斯为整个东方辖区驻军的总指挥,并举荐他当上了执政官。由此,普罗布斯登上最高政治舞台,而这也助长了他凭借武力夺取帝位的野心。所以,等到塔西陀在276年驾崩、其弟弗洛里安努斯被元老院选为皇帝后,普罗布斯趁机派人煽动麾下士兵们的不满情绪,并在将士们的“拥戴”下登基称帝,时在同年6月。
弗洛里安努斯得知消息后,立刻率领大军进攻远在东方的普罗布斯,并在塔尔苏斯附近跟后者展开对决。面对兵力远多于自己的弗洛里安努斯,普罗布斯采取了坚守不战、避实就虚的策略,利用小亚细亚炎热的气候消耗对手士气,同时派小部队不断骚扰敌人的后勤,最终成功地瓦解敌军斗志。同年8月,弗洛里安努斯被部将谋杀,普罗布斯由此成为罗马唯一的皇帝。
普罗布斯从塔西陀手中接过来的无疑是个“烂摊子”,赖以保障帝国北方安全的莱茵河-多瑙河防线频频被蛮族突破,包括高卢、意大利、希腊、色雷斯等地区都遭到野蛮的掠夺,许多城市被毁,大片土地荒芜,人员伤亡更是无法计算。除此之外,混乱的局势还为野心家提供舞台,即使普罗布斯已经成为皇帝,但割据一方、窃号自娱的军阀却也为数不少。
普罗布斯以消除变乱、振兴帝国为己任,称帝后并没有立刻返回罗马,而是首先对劫掠小亚细亚西部的哥特人展开进攻,一直把他们赶到黑海以北,并将他们掠走的人口、财物全部抢回来。哥特人长期为患小亚细亚,自从遭遇普罗布斯的重创后,再也不敢轻举妄动。普罗布斯称帝当年便取得卓越战功,不仅赢得元老院和罗马民众的赞许,并且获赠“哥特征服者”的头衔。
击败劫掠小亚细亚的哥特人后,普罗布斯又马不停蹄地赶往高卢,通过诱敌深入的计策,率先击败蛮族中最强大的一支-阿勒曼尼人,迫使它签订和平条约、放弃战利品和俘虏。随后,普罗布斯又采取先用骑兵击败蛮族部队,然后派出步兵团消灭敌方残余力量的战术,先后重创法兰克人和勃艮第人。等到278年夏季到来的时候,蛮族已经被彻底赶出高卢。
平定高卢局势后,普罗布斯挥军东进,用了近两年的时间,陆续平定在埃及、叙利亚等地发生的5场叛乱,彻底稳定东方局势。随后,普罗布斯又赶回莱茵河-多瑙河防线,对侵入罗马境内的蛮族展开反击,并取得完胜。战后,普罗布斯重整莱茵河-多瑙河防线,修筑了一系列堡垒和后勤基地,并在后方部署大量机动性较强的骑兵以应付突发事件。如此一来,帝国在北方的防线 惨遭杀害
经过两年的征战和一系列铁腕措施,普罗布斯不仅稳定了高卢局势,成功地将蛮族赶出边境,迫使他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敢举兵南侵,并且重新巩固了莱茵河-多瑙河防线,对于维护帝国的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普罗布斯的赫赫战功得到元老院和罗马民众的赞许,不仅获得举行大凯旋式的资格,并且获赠“伟大的日耳曼征服者”头衔,声誉达到人生的顶峰
稳定帝国西部局势后,普罗布斯的注意力开始转向东方的波斯,彻底击败这个劲敌、洗刷先皇瓦勒良被俘而给帝国带来的耻辱,成为他下一阶段的主要目标。不过,在率军东征之前,普罗布斯还有一件事情需要完成,那便是重整帝国西部因蛮族入侵而荒废的农田、水利、道路等设施。为此,普罗布斯在282年春赶往希尔米乌姆,希望将该地打造成恢复社会生产的“样板”
承担开垦荒田、疏浚河道、维修道路等工程的人员并非当地平民,而是普罗布斯麾下的近卫军士兵,皇帝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防止他们因无所事事而心生懈怠。然而,习惯于闲散状态的士兵们对整日劳作极为不满,等到当年9月份时,军中已经是怨声载道。因此,还没等到普罗布斯誓师东征,一群士兵便利用皇帝视察工程进展的场合,在工地上将他杀死
普罗布斯遇刺身亡后,近卫军长官卡鲁斯被推举为帝,而他也被时人认为是弑君案的幕后主使。普罗布斯遇害时年仅50岁,在不辞辛劳地为罗马帝国奔波忙碌6年之后,最终却落得如此凄惨的结局,实在是令人惋惜。同时代的人,对于奥勒良、普罗布斯的死都非常惋惜,并感慨道:这两位皇帝的死,可以说是罗马帝国完全陷入命运捉弄的最好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