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帝是是清朝历史上仅有的两位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皇位的皇帝之一,另外一个是他儿子咸丰。1820年9月3日-1850年2月25日在位,历时29年175天。
道光接班后,摆在他面前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局面:百姓普遍贫困,“富户变贫户,贫户变饿者”,财政岌岌可危。
中国经济从十八世纪的长期繁荣,在十九世纪出现重大逆转,转入十九世纪中期以后的长期衰退,此逆转始于道光朝,因此被称为“道光萧条”。
当然,这些焦头烂额之中,摆在道光帝面前的还有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那就是跨海而来的欧美列强。
早先,清朝为了削弱郑成功等海上抗清力量,迫令沿岸居民内迁,不许船只出海,再度实行海禁,奉行闭关政策,还有清朝本身的朝贡制度所产生的朝贡贸易实现自给自足共赢的体系,导致中英两国发生外交冲突和贸易失衡。
东印度公司为聚敛财富,强迫印度农民种植,然后将其加工再出售给当时的清朝。
这也就是导致“道光萧条”的最直接原因,每年都有几千万两白银流失,却在中华大地泛滥。
时任湖广总督的林则徐早就在湖南湖北大力禁烟,他也上书道光帝,建议立即采取强制措施。
随即命林则徐彻底查处,并要求将全部带往京城,但林则徐见数量实在太多,无法长途运送,只好又上表朝廷,就地硝烟。
一系列强硬手段禁绝贸易触动了英使的外交底线和英商的根本利益,硝烟的这一举动,等于是向列强,直接惹怒了英国,战争无法避免了。
为了支持备战,道光带头以身作则免去了一些繁琐的礼节,自己也带头节俭度日,就连皇后庆生也只能吃大卤面而已。
朝鲜使者李遇骏来华之后,看到腊月二十八,道光帝亲至太庙时的情景:道光帝乘了顶不起眼的小轿,随从不过十余人,“不图简易之若是也”。
西方在华传教士曾经评价道光帝:“早熟的迹象蔓延到整个身体,即便是在年轻时代,他已经有了四十岁的苍老。”
英国迎来了历史上最伟大的女王——维多利亚,是日不落大不列颠帝国的缔造者,也是历史上唯一拥有印度女皇头衔的君主。
维多利亚女王活到82岁,在位64年,是世界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王之一。她在世的时候,大英帝国的实力达到巅峰,不独是经济和军事力量,科学和文化也都走在世界前列。
这一时期英国工业革命达至巅峰,领土到达了3600万平方公里,殖民地遍布五大洲,经济占世界70%。
造成这一成就的当然不止英女王一人,而是多方面的。她的统治期间被称为维多利亚时代,被称之为大英帝国的黄金时代,是英国在工业、文化、政治、科学与军事都得到相当大发展的时期。
17 世纪科学中心转到了英国,也就是早期工业革命、皇家学会与牛顿等人登场的舞台,很多怪奇、新颖的构思想法,诞生在这一时代,这也是为何蒸汽朋克为何要设定在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原因。
维多利亚时代是名副其实的铁路时代,第一台蒸汽机车就是罗伯特·斯蒂芬森的父亲乔治·斯蒂芬森发明出来的。
然而铁路并不仅仅只有火车,还有路网设计,这是属于伊桑巴德·金德姆·布鲁内尔和乔治·斯蒂芬森的儿子罗伯特·斯蒂芬森等工程师的舞台。
这里面最出名的就是宽轨窄轨之争,伊桑巴德认为源于矿场的窄轨铁路并不适合大规模推广到客运,而罗伯特不以为然,默默修出了伦敦至伯明翰的窄轨铁路。
伊桑巴德主持修建了大西部铁路,但后来的法案也是通过了罗伯特的窄轨方案,最后成为了全球铁路的标准。
在桥梁的修建上,短距离一般采用拱桥,而长距离则几乎都需要悬索桥或斜拉桥这种方式。
伊桑巴德设计的克利夫顿悬索桥的跨度在当时是世界最长的,这座桥其实是在伊桑巴德去世后才建成的,但直到今天也是布里斯托的地标。
罗伯特·斯蒂芬森则首创了管道桥的修建方式来为火车这个新兴事物搭桥,先在岸边铸造中空矩形铁桶,然后利用潮汐把管道运到桥墩之间拉升后焊接,中空的管道就成了火车通行区间,这为后来现代铁路桥的设计奠定了基础。
两人虽然是商业的对手,现实却也是一对好友,伊桑巴德也受此启发设计出了增压桶形桥墩,改变了原来抽水式方案。
维多利亚时代的一项伟大的工程壮举来自约瑟夫·巴扎尔格特 ( Joseph Bazalgette)在1858年设计的伦敦下水道系统 。
在当时,他建议建造一个132公里的下水道系统,其中有1600公里的排水沟。
此后,约瑟夫·巴扎尔格特还设计了泰晤士河堤防,预定用于安置下水道,水管和伦敦地铁 。
1831年,法拉第通过实验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又借助直观的力线概念加以解释。法拉第的继承人麦克斯韦是维多利亚时代的知识英雄,他于1861 年提出了磁力线年发表《电磁场的动力学理论》,将法拉第的力线概念数学化,又引入场的概念,以一组漂亮的微分方程将电与磁的关系表达出来。
统一的电磁场理论的最终完善,是培根所提倡的实验传统与伽利略为代表的将自然数学化的完美结合,它标志着蒸汽时代向电力时代的过渡,也导致了后来人们对时空场结构与电磁场量子化的进一步认识。
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从小热爱大自然,尤其喜欢打猎、采集矿物和制作动植物标本,即便进了医学院也如此,被父亲认为“不务正业”,一怒之下,将他改学神学,可达尔文根本不喜欢这些神神叨叨的东西,剑桥大学毕业后,他以“博物学家”的身份,自费搭船开始了漫长而又艰苦的环球考察活动,最终写成了无数科学著作,最为知名的就是《物种起源》。
除此之外,英国在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生命科学、地学等领域都是人才辈出。
先进的生产力使得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凭借着世界第一的强大海军,征服而来的庞大殖民地又让英国有源源不断的劳动力和资源,最终成为世界头号强国,在全世界范围内无可匹敌。
中英第一次战争是东西方两种文明的第一次正面交锋,只可惜,清朝在这次战争中败了。
战争以英国对华出兵为全面爆发,最后以清朝战败、签订《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告终。
此场战争是近代西方国家对中国发起的第一次大规模战争,船坚炮利迫使清政府打开闭关锁国的大门,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有一自然有二,世界形势发生根本性变化,列强先后完成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得到长足发展,为了扩大国外市场,就要开展海外殖民,列强在华已经有一些特权,想进一步打开市场,当然被当时的满清政府拒绝,这就酿就了后来的第二次战争。
此次战争时,英国依然是维多利亚时代、法国处于波拿巴王朝 (拿破仑三世)时期,而中国则来到了清朝咸丰年间,当然还有两个在背后捅刀子的荷兰和美国。
当时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军事实力世界第一,而法国经历了启蒙运动、大革命后,海军虽稍逊色英国,但陆军依旧是欧陆第一,拥有世界第二多的殖民地。
如果说第一次战争东西方文明第一次交锋,那么,第二次战争就是让大清统治者真正看清自己技不如人的现实。
相较于他爹道光还有三大“功绩”,他唯一的成就恐怕只有纳了一个叫“慈禧”的小妾了。
这也不是他不努力,因为咸丰帝从小就体弱多病,三天两头就感冒发烧。体质差,自然也没
有多少骑射的本领了。和他爹让林则徐虎门硝烟相比,他最不应该的,就是染上了。
另外,他嗜酒如命、贪恋美色又体弱多病,还有那么多不良嗜好,长寿才有鬼了。31岁在热河结束了他短短的一生。
咸丰帝面临的困境,相较于道光,更是内忧外患,外部列强虎视眈眈,内部的还有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运动。
洪秀全将基督教平等观和农民渴望的“天下太平、人人平等”的思想结合,加上当时劳动人民承受着第一次战争战败的赔款压力,一下子就让洪秀全组织起一支强大的部队,通过北伐、西征几场战役之后,大半个中国已经落入了太平天国的手中。
法国启蒙运动之后直到大革命时代,法国正值波拿巴王朝时期,由拿破仑所建立。
拿破仑经过一连串战争,控制欧洲大陆大部分土地,还把家族成员安插在所有傀儡国中,开创波拿巴王朝,统治法国达三十七年,影响法国政治近一个世纪。
而这个拿破仑三世是拿破仑一世的侄子和继承人,亦是拿破仑一世的皇后约瑟芬皇后的外孙继承了波旁王朝的遗产,史上称为“拿破仑三世”,拿破仑三世是法国第一位由人民投票选举诞生的总统,打造出世界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都市——巴黎;同时,他也是法兰西帝国最后一位独裁者,带领法国重现了19世纪中期的欧洲霸权。
拿破仑三世的一生充满争议,同时代的法国大文豪雨果评价他为“碌碌无为的平庸之辈”、“渺小的拿破仑”;马克思则说他这个人的一生就是一场笑剧,甚至有人说,拿破仑三世身上最有价值的就是他的姓氏。
主张积极冒险的拿破仑三世在还没有摸清俄国兵力的情况下,直接派遣14艘军舰,进入黑海。结果仅仅用了一天,打得俄军措手不及,活脱的又菜又爱玩。
当然,冒险策略是有风险性的。作为这场战争的主力,法军在长达一年的血战中,损失10万兵力和数百万法郎的战费才赢得胜利。
尽管伤亡巨大,但拿破仑三世还是成功地打破了维也纳体系下对法国的掣肘,恢复法国在欧洲的霸权。同时,也开始了他在世界范围内的殖民扩张之路。
报应来得很快,拿破仑三世迅速被打脸,迎来了走向颠覆的他人生“滑铁卢”——普法战争。
为了顺应被俾斯麦有意激起的法国民意,拿破仑三世在明知道自己准备不足的情况下,仍然决定发起对普鲁士的“复仇”之战。
战争开始后,拿破仑三世号称的40万大军,其实只准备好了20万;而且作战命令已经下达了,可不少官兵还未找到自己所属的部队。
1869年底至1870年,拿破仑三世的身体已经非常糟糕,他患上了严重的肾病拿破仑三世已经无法左右政局了,在他默许下发动了战争,将自己的命运交给了上帝。
最终,在色当战役中,法皇拿破仑三世被俘,普法战争以法国割地赔款结束,这也预示着他征服世界的帝国梦破灭了。
虽然在战争中,拿破仑三世屡屡吃败仗,帝国梦也破灭了,但他还是给法国留下了无与伦比的财富,对法国人们的生活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拿破仑三世启动的巴黎改造工程。为了改造巴黎,拿破仑三世找来了最佳设计者奥斯曼男爵。经过十年的努力,巴黎从一个拥挤肮脏的中世纪城市变成为一个现代化的旅游休闲城市。喜欢凌晨散步的巴尔扎克更是评价“在巴黎闲逛即生活”。
巴黎城市超前的规划,至今仍被人津津乐道,让其成为当时乃至现今世界上最雄伟壮观的市中心之一。
巴黎的布局是以凯旋门为中心,向周围放射出6条道路的同心圆状,每条大道都通往一处纪念性建筑物。
分别在1855年和1867年举办的两次巴黎世博会,充分展现了拿破仑三世政权的顶峰状态。他创造性地将“艺术”加入世博会主题,并成为之后世博会的传统,如1889年震惊世界的巴黎的地标埃菲尔铁塔、后来送给美国的自由女神头像等。
第一次战争结束之后,英国原以为凭借中英《南京条约》所规定的通商关系,可以迅速打开中国市场,获取巨额利润。但是,由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然居于统治地位,以致洋货经常滞销。
同时,英国对华贸易的急剧增长,也直接排挤了其它工业商品的销售。英国既想尽量扩大贸易,又想大量销售商品,因而迫切要求中国增辟商埠,开放长江和内地贸易,减轻洋货转输内地的税收。于是向清政府提出修改《南京条约》的要求,遭清政府拒绝。
当时法国也不满《黄埔条约》中关于只在通商城市设立天主堂的条款,力图取得深入中国内地传教的合法地位。
而美国当时表现得极为摇摆,和后来一二战相比,也挺美利坚符合一贯作风,一方面联合英、法两国,再次要求清政府“修约”。一面又表示愿将便于在内河作战的蒸汽炮艇卖给清朝,帮助清廷对付太平天国。
大家或许会疑惑,法国打仗那么菜,为何英国总爱带上它?明明英国第一次战争中表现得那么强势,单挑都可以啊,为何第二次的时候,还要捎上法国呢?
这还不是因为英国没办法。尽管一路吃败仗,但拿破仑三世还是在远东地区的印度支那和新喀里多尼亚建立了法国殖民地,正积极地维护了法国在华利益。
当时,印度国内爆发了抗英战争,英国不太敢用印度本土的那帮不太靠谱阿三,于是就只好分兵印度起义军,这就造成远征军兵力不够的局面,不得已才邀请法国借兵。
咸丰六年(1856年),英军进攻广州,被击退。次年,英法组成侵华联军,攻占广州。咸丰八年(1858年),英法舰队北上,在俄、美支持下,攻陷大沽炮台,逼迫天津。英、美、法、俄强迫清政府分别签订《天津条约》。
其后,英、美、法又迫使清政府签订了《通商章程》。俄国用武力迫使清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瑗珲条约》。咸丰九年(1859年),英法以换约为借口,再次进攻大沽口,遭清军反击,英法舰队受重创。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再次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攻陷大沽口,侵占天津,继而入侵北京。英、法、俄迫使清政府与之签订《北京条约》,并迫使清政府批准了中英、中法《天津条约》,承认俄国与奕山签订的《瑗珲条约》。
战争失败,使清朝丧失大片领土。除割让给英国九龙半岛外,割让给俄罗斯帝国的领土总共达150万平方公里,秋海棠没有了,形成后来中华民国的版图基础。第二次战争使中国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战争结束后,清政府转而全力太平天国维持统治。《北京条约》完成签约后,英、法、俄等公使表示:只要清政府认真“履行条约”,就可以得到“任何援助”。1861年1月,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1862年1月,清政府对太平天国事件确立了“借师助剿”的方针,引用外国军队来帮助其内乱。
第二次战争,英法联军占领京城,火烧圆明园,对中国文化和心理都造成了沉重打击,地主阶级分化,部分满清统治者痛定思痛,决定“师夷长技以制夷”,从而开始了“洋务运动”,并随着太平天国的覆灭,清朝统治得以稳固,史称同治中兴。
历史,我们无法左右,只能总结和复盘,并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不断强调民族仇恨也是没用的,如何改变现状,改善生活,做到真正的全民复兴,不让历史重演,才是我们现代人应有的责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