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普里斯克特电报

史上最“混”间谍:所有情报靠瞎编竟然八九不离十

“间谍”这个行业是从古代就有的,而且一直沿用至今。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以前的战争中间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获取敌方情报,了解对方的军事机密和排兵布阵情况,从而想出对策取得胜利。

在历史上有名的间谍不少,可是其中有这样一个人,他所获取的情报全都是瞎编的,而且真实性高达百分之九十,被称为史上最牛间谍。他就是胡安.普约尔.加西亚,他是二战时期德国方的间谍。

他从小贪玩学习成绩不好,最后学上到中途就退学了。辍学后他也尝试过找工作赚钱,像五金店、养殖场这样的地方他都去过,最后不是因为工作效率低被开除就是因为工厂倒闭失业,这让他曾一度陷入迷茫。

但幸运的是当时正处于战争时期,他凭借一点小聪明进入德军当起了间谍。当时德军派胡安.普约尔.加西亚去了暂时安全的葡萄牙,由此开启了他的间谍之路。

他还编造了一份由二十六人组成的情报小组,然后他便开始每天买一份报纸,把报纸上的信息东拼西凑,最后整理成一份情报交给上级。他这种方式竟然误打误撞的误导了德军的防守重心,也减少了当时诺曼底人员的伤亡。

后来他又在其他各国间来回游走,利用各国间的矛盾掩护自己,而且他所编撰的情报居然八九不离十,就这样他成为了历史上的名人,也被誉为最牛的间谍。

虽说这些情报都是他瞎编的,但是竟然与实际情况八九不离十也足以说明他足够聪明而且拥有着敏锐的洞察力。

看到这儿,我特么真的想为普约尔的间谍才华彻底跪了。。。就连普约尔自己都说:如果没有战争,我将会成为一位出色的编剧!

克里姆林宫:普京与卢卡申科通电讨论了保卫顿巴斯特别军事行动背景下的局势

sputniknews报道,克里姆林宫新闻局消息称,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与白俄罗斯总统亚历山大•卢卡申科通电话,双方讨论了保卫顿巴斯特别军事行动背景下的局势。

克里姆林宫新闻局还称,普京还与卢卡申科讨论了在欧亚一体化框架下的一些合作方向。

通话中称,作为俄白高层谈判的延续,4月12日,双方讨论了一些双边问题和推动联盟建设的事项。

消息称:“双方谈到在欧亚一体化框架下的一些合作方向,包括筹备集安组织成员国领导人会议。”

俄罗斯国防部:5月4日夜莫斯科在总排前夕进行了胜利日77周年阅兵的最后预演

八一建军节破译六封特急绝密电报的英雄故事不该忘记

八一建军节之际,上海京剧院现代京剧《绝地壮歌》正在紧张创排,将于下月开启内部试演。该剧是继《浴火黎明》《北平无战事》后上京又一部红色现代题材新创剧目,再现一段血雨腥风的动荡历史,歌颂钱壮飞等人在重重生死考验下铸就的钢铁意志与丰功伟绩。

《绝地壮歌》由李莉、张裕编剧,卢昂执导,续正泰唱腔设计,蓝天、赵宏运、田慧、高红梅、鲁肃、郭毅、杨东虎等共同演绎。

隐蔽战线历史上,“龙潭三杰”钱壮飞、李克农、胡底,深入龙潭虎穴,为中国在时期的发展壮大保驾护航。

钱壮飞1896年生于浙江吴兴(今湖州),早年入北京医科专门学校学习,1925年在北平加入了中国。大革命失败以后他从北京转移到上海,考取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无线电管理处驻沪办事处举办的训练班,3个月后被分配至无线电管理处下的上海营业处。钱壮飞精明能干,深得时任营业处主任徐恩曾赏识。1929年12月徐恩曾调至中央组织部调查科担任主任,钱壮飞成为他的机要秘书。

从1930年12月到1931年5月,钱壮飞将从徐恩曾那里获取的敌人发动第一次、第二次军事“围剿”的命令、兵力部署等绝密战略情报,及时交李克农转送陈赓和周恩来。

1931年4月24日,协助分管党的保卫工作、掌握我党核心机密的政治局候补委员顾顺章在武汉被捕叛变,将乘船赴南京供述,当地特务向徐恩曾发电报邀功。第二天是星期六,只有钱壮飞一人值班。他收到六封特急绝密电报,每封电报上都写有“徐恩曾亲译”字样,这一反常的情况引起他的警觉。他迅速用先前偷摄的特级密码本破译了电报。第一封电报的内容是:“黎明(顾顺章的化名)被捕,并已自首,如能迅速解至南京,三天之内可将共党中央机关全部肃清。”

截获这个十万火急的电报后,钱壮飞连夜派女婿刘杞夫(地下党员)赶赴上海,找到李克农,继而找到陈赓、周恩来。此后的两天两夜,中央几十个秘密机关和几百名工作人员紧急搬迁。星期一早晨上班后,钱壮飞平静地将封好的六封电报交给徐恩曾,结束值班后乘车离开南京赴上海。

1934年10月钱壮飞参加长征,1935年遵义会议后被任命为红军总政治部副秘书长,后在贵州息烽不幸牺牲。周恩来十分悲痛,千方百计寻找钱壮飞的妻儿,并予以关怀照顾,但一直隐瞒钱壮飞牺牲的消息。直到1946年,周恩来才把钱壮飞的妻子、党员张振华接到重庆曾家岩50号,借吃饭之际告知钱壮飞牺牲的消息,并感叹他的牺牲是为党、为革命,党和人民是不会忘记他的。

上海京剧院院长张帆在《绝地壮歌》建组会上表示,“创作是第一要务,对剧院的发展至关重要。《绝地壮歌》是今年的重点新创项目,我们将继续发扬上京的‘一棵菜’精神,全力以赴投入创排工作。明年将迎来中国建党100周年,上京将携两部红色题材京剧《绝地壮歌》《北平无战事》献礼。”

这是一封43年前十万火急的电报!背后承载着无数通信兵日日夜夜的坚守

原标题:这是一封43年前十万火急的电报!背后承载着无数通信兵日日夜夜的坚守

那天,一份承载着灾区人民深情托付和生命希望的电报在灾情发生后3个小时,从震中传送到北京。

当时担负原第二炮兵首长机关指挥通信保障任务的80804部队及时准确抄收了报文,并火速送至党和国家领导人手中。

这是一份十万火急的电报,是一次传令兵危急时刻的神圣亮剑,更是坚决完成党和人民赋予使命任务的义无反顾!那天的情景,必将成为永恒的回忆!

1976年7月28日凌晨4时,华北大地电光闪闪,地声隆隆,具有千年历史的唐山市倾刻间化为一片废墟,强烈地震给唐山人民带来了空前灾难。

而此时,北京以东方向有线电路全部中断,唐山地区的邮电通信设备几乎全部被摧毁,震后几个小时仍无确切消息报到北京。

此刻,矿井下数千名工人等待救援,压在废墟下的几十万群众挣扎在死亡的边缘……

灾区党政领导心急如焚,向党中央、毛主席报告情况,请求支援,刻不容缓!急!急!十万火急!

约7点钟左右,唐山地委领导同志拖着受伤的身躯,穿着背心短裤,踉踉跄跄地跑到驻唐山市郊的原80401部队,向部队求救,提出通过部队电台向中央报告灾区情况。

无线连的同志们震后的第一反应,就是尽快把电台和发电机从将要倒塌的机房里抢出来,在操场空地上架设。

他们迅速修好在震中被砸坏的发电机油箱。电台天线被砸断,余震不断,他们不顾房屋倒塌的危险,爬到房顶,重新架设了天线,很快恢复了中断的无线战备网的联络。

地委领导忍着伤痛向部队首长说明来意后,时任该部副政委的王青山草拟了一份以唐山地委的名义给党中央、国务院的电报。机要股股长张定安同志随即译成电文。此时,报务员郭新民已经呼叫北京主台并取得联络。

据了解,当时余震频频,大地颤抖,电台摇晃不定,双极天线就像飘荡的风筝,信号不稳。

小郭从来没有在首长面前发过这样重要的电报,心情有些紧张。参谋邓乾宝给他擦了擦头上的汗,鼓励他沉住气不要慌。他深知这份电报的分量,认真地拍发一点一划,耐心地给对方重复……

几分钟后,电磁波凝结着灾区人民的深情和委托,以每秒30万公里的速度飞向北京。

在人民大学院内值勤的原80804部队30余名通信官兵,冒着机房倒塌的危险坚守岗位,保持着与各方向的通信联络。

强烈地震导致北京以东、东北方向有线通信全部中断,时任该部作训股长的我深感情况紧急,必须立即反应。

于是与当时在位的其他领导马上召开紧急会议,明确要求各通信要素值班人员要严守岗位、加强联络;各营连领导干部,一方面要组织部队撤到营区安全地方,另一方面要深入台站跟班作业。

我让值班参谋晋成军通知各无线电战备网,加强对北京以东和东北方向的联络,保持随叫随应。

五连台长、领班员付保金要求刚接班的报务员要坚守岗位,认真守听,有情况及时汇报。

约7时半,他第一时间听到唐山某部紧急呼叫,表示有特急电报到主台,马上报告了付保金。付保金立即上机,微调了一下收信机度盘后开始抄收。

由于信号不稳,重复多遍后才给了收据。这份仅有50多组的十万火急电报,经原第二炮兵机要局译电后,迅速送到了机要部门。

十多天后,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的陈永贵率领中央代表团,在原第二炮兵首长陪同下,到驻唐山市郊的原80401部队视察,表扬了他们抗震救灾的英勇事绩,单独接见了报务员郭新民等有功人员,强调指出:

你们最早向党中央发出了电报,使党中央、国务院最早了解到地震中心在唐山,为中央紧急部署抗震救灾争取了时间,起了重要作用,你们报得早,报得好!

同年10月,原80401部队通信股股长、原80804部队参谋长和我,向原第二炮兵通信部作了抗震救灾通信保障情况汇报,总结交流了抗震救灾通信保障的经验和不足。

拍发这份电报的该部报务员郭新民荣立三等功,并参加了中央召开的抗震救灾表彰大会。收报的我部五连战士付保金也因此荣立三等功。

时至今日,40多年过去了,这份特急电报的故事在一代代通信兵中广为流传,而它的重要意义也被铭刻在通信兵的历史簿中经久不衰。

几分钟甚至几小时,对震后救援工作意义深重,救灾部队早一点赶来,压在废墟下的几十万父老乡亲就可早一些得到救援,这一刻,时间就是生命。一字一码,千军万马。

在战时,时间就是战斗力。一分钟足可决定战场胜负,而这最紧要的时间可能就是从我们迅速接通每一个电话、准确传达每一道军令中得来。

保通传令,我们的通信战士正用日复一日的勤学苦练担负起我军“千里眼、顺风耳”的神圣职责,践行着助力导弹准时发射、有效毁伤的光荣使命!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朝鲜战争中一封特急电报未按时发出险些让一个师全军覆没!

一九五一年二月十三日,志愿军在朝鲜京畿道杨平郡砥平里一带与联合国军激战,此战前后历时两天,志愿军第三十九军歼敌一千余人。至十五日黄昏时分,由于志司担心当天晚上不能解决战斗,第二天被被美军战机轰炸,因此志司下令停止进攻,并于十六日拂晓前退出战场。

三十九军军部收到志司的电报后,马上给下属一一六师发了一封特急电报,令其于次日拂晓前撤出战场,不过,电报在传递过程中,却出现了意外!

当时军部将电报交由军部电台发送,然而由于特急电报实在是太多了,军部也没有特别注明这封电报的重要性,于是电台便按照先到先发、后到后发的原则发送。这样一来,原本晚上七点就应该发往一一六师的电报,滞留在电台,一直没有发出。

当时联合国军主力已经向砥平里赶来,如果一一六师不能准时撤出战场,必定会陷入重围,一一六师将陷入极为危险的境地。

当天晚上八点,三十九军军部下令转移,电台也随之关闭,与军部一起转移,此时滞留在电台的特急电报仍未发出。

在转移过程中,三十九军副军长吴国璋突然想到那封特急电报,问及作战科长,才知道电报竟然还没有发出去,吴国璋气得大骂,马上命令架设电台,立即向一一六师发电。

当天晚上十点,一一六师师部才收到那封特急电报,时任一一六师师长的乃是汪洋将军,在与师部干部商量后,由于当时距离天亮只有六小时不到,他担心部队仓促后撤,一旦被敌人咬住,后果将不堪设想,况且部队还有一百多名伤员,难以在短时间内撤走。为此,汪洋决定暂且不撤退,坚守阵地一天,十六日黄昏再撤出阵地。

汪洋让电台将这一决定报告给军部,然而,由于军部已经撤掉了电台,根本联络不上。尽管如此,汪洋还是决定坚持原定计划,他下令抢筑防御工事,并让人着手制作担架,准备运送伤员撤退。

十六日拂晓,联合国军对一一六师阵地发起猛攻,一一六师战士奋勇抵抗,连续打退敌人数次进攻。当天晚上,一一六师三四八团在公路东侧打开一个突破口,汪洋下令以一个营后卫,保护伤员由此撤出战场,此后,一一六师有秩序地撤退。

在此次撤退行动中,一一六师没有仓促撤出战斗,而是推迟一天撤退,因为有了一天的缓冲,一一六师撤得非常从容,并没有造成多大的伤亡。

战后,一一六师将此次撤退行动报告给了军部,军部对汪洋等干部提出了表扬。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电报的发明者是谁(电报是什么时候发明的人是谁)

电报由查尔斯·惠斯通(Charles Wheastone)及威廉·库克(William Cooke)发明。两人并为发明在1837年取得英国的专利。在美国,萨缪尔·摩尔斯在接近同一时间同时发明了电报,并在1837年在美国取得专利。摩尔斯还发展出一套将字母及数字编码以便拍发的方法,称为摩斯电码。

首条真正投入使用营运的电报线年在英国最先出现。它是大西方铁路(Great Western Railway)装设在两个车站之间作通讯之用。这条线英里,属指针式设计。

1895年,意大利人马可尼首次成功收发无线年,他成功进行英国至法国之间的传送。1902年首次以无线电进行横越大西洋的通讯。

1844年,美国人莫尔斯成功拍发了世界上第一份电报。由此开始,电报风靡全球。据有关资料记载,1871年和1873年,丹麦大北、英商大东两家电报公司先后敷设海底电缆,在上海登陆,设局经营电报业务。1883年,浙江正式开通电报业务。

到1980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电报通讯进入鼎盛时期。杭州市区每天发送电报5000份,1988年到达顶峰时全年的电报业务量为194.85万份。

除了电报业务之外,还提供鲜花礼仪服务,客户发送电报的同时还可以附带预定鲜花,届时鲜花和信件都会送到收件人手中,类似于现在的增值服务;还有电报人之间聊天用电报码,甚至还有人用数字码表白的。

进入21世纪之后,各地的电信局陆续开始关闭电报业务。2017年6月16日,北京电报大楼的电报业务正式关闭,标志着电报时代的彻底结束。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传媒24小时滚动新闻寻找即将消逝的电报【2】

电报的发明者(电报之父的传奇人生)

1791年4月27日,一个男孩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的查尔斯顿(Charlestown)出生。他的名字,叫做萨缪尔芬利布里斯莫尔斯(Samuel Finley Breese Morse)。

没错,他就是电信时代的开创者,被誉为“电报之父”的美国著名发明家——萨缪尔莫尔斯(也有译为塞缪尔摩尔斯、摩斯)。

莫尔斯的父亲,杰迪狄亚莫尔斯(Jedidiah Morse),是一位保守且虔诚的基督教公理会牧师,同时也是一位地理学家,在学术上颇有成就,后来还被誉为美国“地理学之父”。莫尔斯的母亲,名叫伊丽莎白莫尔斯。

1799年,年仅8岁的莫尔斯进入马萨诸塞州的菲利普斯艺术学院学习。6年后,进入耶鲁大学。

1810年,莫尔斯从耶鲁大学毕业,返回老家查尔斯顿。他父母希望他将来成为图书出版商,于是安排他到波士顿一家书店当学徒。

莫尔斯对这样的安排非常不满,坚决要求投身艺术事业。于是,在软磨硬泡之下,1811年7月,他父亲允许他前往英国,进入伦敦的皇家艺术学院学习。这期间,他得到了著名画家本杰明韦斯特的指导。

在这一期间,他的艺术生涯非常顺利,先后受托为前总统约翰亚当斯(John Adams)和詹姆斯门罗(James Monroe)创作肖像画。他的作品还被悬挂在国会大厅,供众人参观。

1817年,他和弟弟西德尼爱德华莫尔斯(Sidney Edwards Morse)共同申请了三项关于水泵的专利,然而并没有获得商业应用。

后来,莫尔斯还发明了一种大理石雕刻机,可以雕刻三维雕塑。但因为这个发明侵犯了别人早期的设计,所以申请专利失败。

1818年,莫尔斯在新罕布什尔州的康科德市结婚,新娘是一位名叫卢克莉娅皮克林沃克(Lucretia Pickering Walker)的美丽姑娘。两人后来有了3个孩子。

1825年,纽约市政府向莫尔斯发出邀请,请他为美国著名民族英雄拉法耶特画一幅肖像画。莫尔斯是一个民族主义者,非常崇拜拉法耶特,于是欣然前往纽约。

没想到,当他到家的时候,他的妻子早已过世并下葬了。莫尔斯连最后一面都没见上。

1829年,莫尔斯将孩子托付给弟弟照顾,只身启程前往欧洲游学。在这期间,他陆续参观了意大利、瑞士和法国的艺术建筑和收藏品,创作了不少的画作。

1832年10月,41岁的莫尔斯乘坐一艘名叫萨丽号(Sully)的邮船,从法国返回美国。

在船上,莫尔斯遇到了另一位乘客,来自波士顿的查尔斯杰克逊(Charles T. Jackson)博士。两人交谈时,查尔斯杰克逊兴奋地向莫尔斯介绍了欧洲电磁实验的最新进展。

受到启发的莫尔斯,很快想到电磁或许能够进行长距离的通信。他在他的素描本中,绘制了一些他脑海中浮现的系统原型草图。

回到纽约之后,莫尔斯立刻投入到对电报的研究之中。然而,三年的研究,没有任何成果。他的积蓄陆续用完,生活一度陷入困境。

1836年,走投无路的莫尔斯回归正常生活,开始担任纽约市大学(现纽约大学)的艺术及设计教授。他向学校申请了华盛顿广场新大楼塔楼的使用权,改造成工作室,在里面继续自己的电报发明。

受他父亲的影响,莫尔斯是一个极端的本土主义者,带有强烈的反移民和反罗马天主教倾向。他认为,美国的生活方式正在受到爱尔兰、德国和意大利移民的摧残。这些移民的贫穷和无知,正在摧毁美国社会。

当时,莫尔斯用笔名“布鲁托斯”,为他弟弟的报纸《纽约观察家》撰写了一系列文章。文章的内容非常黑暗,例如:

1836年,莫尔斯以本土主义者的身份参选纽约市长,结果惨败。后来再选,再败。

“莫尔斯先生是一位学者,一位绅士,一位能干的人,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不知怎的,他在政治上有些扭曲。”

除了政治生涯的失败之外,莫尔斯在艺术创造上也不断遭遇挫折。最终,心灰意冷的莫尔斯决定彻底放弃绘画。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放弃绘画的莫尔斯,在电报的研究中反而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他为每一个英文字母和阿拉伯数字设计出代表符号,这些代表符号由不同的点、横线和空白组成。这就是后来鼎鼎大名的“莫尔斯电码(摩斯码)”。

这期间,来自纽约大学的理学教授伦纳德盖尔(Leonard Gale)被莫尔斯的电报创意所吸引,加入了他的研究。

电报机的发报装置很简单,由电键和一组电池组成。按下电键,便有电流通过。按的时间短促,表示点信号。按的时间长些,表示横线信号。

收报装置则比较复杂,由一只电磁铁及有关附件组成。当有电流通过时,电磁铁便产生磁性。这时由电磁铁控制的笔,就会在纸上记录下点或横线。

原型机完成后,1837年9月28日,莫尔斯马上向美国第一任专利专员亨利埃尔斯沃斯(Henry L. Ellsworth)提出了初步专利申请。值得一提的是,亨利埃尔斯沃斯曾是莫尔斯在耶鲁大学的同班同学。

当时,美国正处于严重的经济萧条中。莫尔斯为了筹措资金,又拉了一个年轻合伙人加入。

这个年轻人名叫阿尔弗雷德韦尔(Alfred Vail),他父亲是法官,家境富裕,可以提供资金支持。他本人还懂一点机械知识,可以提供帮助。韦尔的家族还在新泽西州有一个空置的工厂。他们可以在里面进行远距离的电报测试。

1838年2月21日,莫尔斯向时任美国总统马丁范布伦和他的内阁进行了演示。

他万万没有想到,第一个起诉他的人,就是当年在苏利号航行中结识的查尔斯杰克逊博士。

查尔斯杰克逊认为,自己才是电报的发明人,而莫尔斯窃取了自己的发明。莫尔斯气得半死,幸好当时在船上的其他人积极为莫尔斯作证,从而帮助莫尔斯赢得了这场诉讼。

很可惜,英国政府拒绝了他的专利申请,理由是美国报纸已经发表了他的发明,使其成为公共财产。不过,法国政府非常支持莫尔斯,很快同意了他的专利申请。

1842年12月,莫尔斯前往华盛顿,请求国会投资三万美元,用于在华盛顿和巴尔的摩之间建设一条40公里的电报线路。经过漫长的游说,众议院在1843年2月23日投票通过了这项法案。

1843年3月3日,这是国会届满会议的最后一天。可怜的莫尔斯一直等到午夜,参议院都没有通过该法案。莫尔斯的朋友告诉他,法案已经没戏了。无奈之下,莫尔斯离开了国会大厦。

结果第二天一早,专利专员亨利埃尔斯沃思的女儿安妮G埃尔斯沃思跑来告诉莫尔斯,法案通过了。原来,在会议的最后时刻,亨利埃尔斯沃思极力游说,促使参议院投票通过了法案。

1844年5月,这条电报线日,莫尔斯坐在华盛顿国会大厦联邦最高法院会议厅中,用激动得发抖的手,向40英里以外的巴尔百思特网的摩发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份长途电报,电文内容是《圣经旧约申命记》中的一句话:

这句话,正是来自前面提到的安妮G埃尔斯沃思。莫尔斯以这种方式,来表示对她和她父亲的感谢。

不久后,第一条商业电报线路开始营业。越来越多的电报线路在美国和欧洲建立起来,将城市与城市连接。

1847年,富裕的莫尔斯买下了纽约哈德逊河附近的一处房产,并将其改造成意大利别墅风格的豪宅。

到了1849年,全美国一共建设了超过12,000英里的电报线多家公司在从事电报运营。然而,这些公司很多都没有向莫尔斯支付专利使用费。

莫尔斯不得不进行艰辛的法律维权。1854年,美国最高法院维持了莫尔斯的专利主张,要求所有使用莫尔斯电报系统的美国公司必须向莫尔斯支付专利使用费。

根据记录,美国驻巴黎大使想方设法从法国、奥地利、比利时、荷兰、俄罗斯、瑞典和土耳其等国家的政府那里收取了40万法国法郎(当时约合8万美元)的费用,全部给了莫尔斯。

1858年,横跨大西洋的海底电缆敷设成功。同年8月12日,美国和英国之间首次实现了越洋有线年,美国东西海岸成功通过电报相连。

1866年,第二条永久性的大西洋海底电缆铺成,从此海缆成为重要的通信工具。

晚年的摩尔斯,一直致力于从事慈善事业。他慷慨地资助了瓦萨学院、母校耶鲁大学以及各种教会,神学院,宗教社团。他还资助了好几位生活贫困的艺术家。

1872年4月2日,莫尔斯在纽约因肺炎逝世,享年80岁。逝世后,他被安葬在布鲁克林的格林伍德公墓。他留下的遗产,价值高达50万美元,相当于今天的914万美元,可以说是富甲一方。

除了金钱财富之外,莫尔斯一生还获得了世界许多国家的名誉荣誉。其中包括:土耳其苏丹授予的荣誉勋章、奥地利皇帝授予科学和艺术大金牌、法国皇帝授予的骑士勋章、丹麦国王授予的丹纳布罗格骑士团骑士十字勋章、西班牙女王授予的伊莎贝拉骑士团司令骑百思特网士十字勋章等等。

除了著名的极端排外立场及黑暗文风之外,莫尔斯最饱受诟病的,是他对奴隶制的支持。他在1863年南北战争爆发之时,发表了亲奴隶制的宣言,这成了他人生的重大污点。

总而言之,莫尔斯就是这么一个复杂的历史人物。他的伟大发明改变了人类历史,造就了全新的通信时代。冲着这一点,也值得被我们所有人铭记。

1822年,希林受当时种种电学发现的启发,提出一种假想:磁针有电源通过时会产生偏转,电流的强弱能决定磁针偏转角度的大小,磁针偏转角度的变化可以传达种种信息。

于是,他全身心地投入了电磁电百思特网报机的研究。后来,他研制出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台电磁式单针电报机,还发明了一套电报电码。

1836年3月,从印度退役的英国青年军官威廉库克(William Cooke)把一部希林电报机带回家乡进行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他请教了著名物理学家查尔斯惠斯通(Charles Wheastone)教授。惠斯通欣然加入了这项研究。

1837年6月,两人研制出了比希林电报机先进得多的电报机,并申请了第一个电报专利(和莫尔斯的时间非常接近)。

1839年1月1日,他们发明了一种更先进的电报机,并在英国铁路公司的铁路线年,库克和惠斯通成立了他们的电报公司。

目前,世界上的主流意见仍然将莫尔斯称为“电报之父”,道理其实和贝尔被称为“电话之父”一样,不是在于他最先发明了产品原型,而是他的原型更加成熟、实用,并且他积极推动了产品的普及。此外,继电器和摩斯码的发明,也为莫尔斯加分不少。

《音乐之声》男主角克里斯托弗·普卢默去世91岁的他生前演了100多部电影

2月6日,据外媒报道,曾出演《利刃出鞘》《金钱世界》《龙纹身的女孩》《音乐之声》的好莱坞老牌明星克里斯托弗·普卢默去世,享年91岁。他的家人对媒体确认了此消息,称他是平静地离开了人间。

他是《音乐之声》的“上校”,也出演了《美丽心灵》《最后一站》《初学者》《飞屋环游记》《龙纹身的女孩》《十二猴子》等。近年仍很活跃,在《金钱世界》《利刃出鞘》中的表演让人难忘。

普卢默的演艺生涯达75年,出演了100多部电影,也活跃在戏剧舞台。曾获奥斯卡、金球奖、美国演员工会奖、英国电影学院奖、艾美奖、托尼奖等奖项。

1929年,克里斯托弗·普卢默生于加拿大多伦多,是位舞台出身的名演员。辗转加拿大、纽约百老汇和英国表演舞台剧。1965年,35岁的他与朱丽·安德鲁斯合演的《音乐之声》使他一夜间成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国际明星。

很多人一看到克里斯托弗·普卢默的名字,就会想起他在《音乐之声》里弹吉他,唱《雪绒花》的模样,因为这个场景和歌曲实在太过于经典。据了解,正片中的歌其实不是非专业歌手的普卢默唱的,绝大部分是用导演罗伯特·怀斯最后请来歌手Bill Lee配音演唱。

《音乐之声》推出后,《雪绒花》成为传世金曲,“开花生长到永远/bloom and grow forever”温柔悦耳,一句“祝我祖国万年长/bless my homeland forever”也道出了上校这个角色的思绪和行事动机。

2010年,克里斯托弗·普卢默以在《最后一站》的表演收获了他生平第一个奥斯卡影帝的提名。2012年,这位85岁的老戏骨这次终于凭借《初学者》中的同性恋角色修成正果,获得第84届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奖,成为获得该奖项年龄最大的男演员。

2018年临时克里斯托弗·普卢默替代凯文·史派西出演《金钱世界》再次获得奥斯卡最佳男配角提名。

克里斯托弗·普卢默从影以来一共出演了超过100部电影,经常看好莱坞电影的朋友应该能在很多电影中看到他的身影。譬如《龙纹身的女孩》《美丽人生》《局内人》《新世界》《魔法奇幻秀》《利刃出鞘》等等,甚至给动画片《飞屋环游记》配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