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州区脱贫攻坚“十大新闻人物”候选人 事 迹 简 介[图]
编者按为进一步发挥先进典型在脱贫攻坚中的示范带动作用,凝聚强大正能量,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和贫困群众再鼓干劲,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近期,陕州区开展了脱贫攻坚“十大新闻人物”评选活动。自12月6日开始,区扶贫办组织陕州广播电视台、《今日陕州》编辑部对全区脱贫攻坚“十大新闻人物”候选人进行了集中采访,现将25名优秀候选人事迹刊登如下,敬请关注。
周居才,男,家住宫前乡马圪塔村中付组,家中4口人,由于缺少技能,加上孩子上学,家庭经济十分困难,2015年10月被识别为贫困户。
在帮扶人的支持下,周居才学习养牛技术,在自家养母牛2头的基础上扩大养殖规模,利用资金购回产子母牛4头,加上自家的2头母牛,共计饲养6头产子母牛。他改建扩大了养牛圈舍,到本乡养牛大户家中学习经验,参加乡里组织的养殖技术培训,多方询问养殖饲料来源,通过当年分茬种植玉米20亩,储藏养牛饲料,又购回一台饲料粉碎机,建了一个120立方米的饲料青贮草池,装了3大包贮藏玉米杆粉碎饲草包,备足了养牛饲料。
在全家人的精心饲养看护下,2016年,周居才饲养的牛顺利产下6头小牛犊,年末分别以8000元的价格出售,加上农业种植方面的收入,年底家庭纯收入超过5万元。经本人申请,村民组村民商议,村委村民代表会议评议,周居才家于2016年脱贫,被评为村里的脱贫致富典型户。
2019年,周居才又扩大玉米饲草种植面积,增加贮藏饲草数量,不断学习先进养殖经验,科学养殖,加强管理,防疫防病,增加母牛存栏数量,养殖规模26头以上,并于2019年9月出售牛犊10头,当年养牛纯收入为10万元以上。目前,周居才一家现存栏母牛16头,按现在市场价格估计,价值在20万以上,真正尝到了养牛致富的甜头。
杜仓库,男,70岁,张茅乡麻塘湾村九组村民,全家6口人,原住房为两孔靠崖窑,家中仅有1.5亩林地、2个普通劳动力。
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国家扶贫政策的大力倾斜,为贫困户带来了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信心。2016年,杜仓库以缺技术和住房安全问题,被识别为贫困户和搬迁户,2017年初搬迁至张茅乡东村社区居住,2018年年底脱贫。
杜仓库深知,家里贫困的原因不是缺乏劳动力,而是缺少实用技术,缺乏就业竞争力。因此,他开始积极地同二儿子还有帮扶责任人商量,想利用东村社区贫困户居住集中的优势,开个小商店,毕竟大家都有购买生活必需品的需要。对此驻村工作队员和帮扶责任人表示鼓励和支持,积极帮助杜仓库办理工商执照和相关手续、联系进货渠道,同时为其三儿子联系就业岗位。目前,杜仓库和妻子照看孙子,二儿子经营小商店,三儿子跑运输,加上低保和养老金,一年下来收入达到了38955.39元。
杜仓库表示,自己从一个不懂技术的贫困户,到现在年均收入近4万元,靠自己努力奋斗,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感谢的好政策,感谢新时期扶贫的好待遇。“人不勤快,再好的政策也没用,政府能帮我们到这样已经很不错了,剩下就要靠自己努力奋斗了。”杜仓库说。
阴应斌,家住张汴乡窑底村五组,家6口人,父母都已70多岁,均无劳动力,两个女儿一个上大学,一个上中学,家庭收入主要靠夫妻二人务工。
2016年,阴应斌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各项扶贫政策的扶持下,在帮扶责任人的支持下,他充分发挥自己及全家人的内生动力,起早贪黑,积极参加乡、村两级的畜牧养殖培训,并从村图书室借阅相关书籍进行自学,科学喂养,使自己养殖的羊由20只扩大到存栏60余只。
2017年至今,虽然脱了贫,但脱贫不脱政策。在各方面大力支持下,阴应斌家实现了稳定脱贫。几年来,阴应斌通过养羊,积攒了大量高效的有机粪,一方面为自己的责任田提供了充足的肥源,另外也为一些贫困户无偿提供了有机粪,无论是果园还是农作物产量都有了大幅度提高。同时,不少贫困户业跟着阴应斌学养羊,他也耐心热情地帮教,努力达到共同致富,共同实现稳定脱贫。
些经验,2019年年初,高伟决定自己开店创业。自5月16日开业至今,创业的半年时间里,高伟学会了很多东西,也尝到了酸、甜、苦、辣。通过他的不断努力,优质的服务加上宣传和各种优惠活动,门店很快就得到了广大顾客的认可,生意也越来越好。
有付出就会有回报,高伟以实际行动诠释了退伍不褪色的风采,在实现了创业梦的同时,也走向了发家致富的道路。
高伟,家住硖石乡东岭村,家4口人。他与妻子姚明娜于2019年国庆节结婚。父亲高项丝,63岁,2018年因病行动不便,在家长期卧床;母亲宁毛女,60岁,在家务农,照顾父亲。
军人出身的高伟,因在部队上一次训练中负伤,落下肢体残疾,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复员后,他在家待过一段时间,发现靠传统农业种植改变不了贫困面貌,决定出门学一样技术,力争发家致富。
在政策的感召和战友们的鼓励下,高伟开始学习修脚技术,成为一名修脚技师。在给别人打工两年后,他积累下一
刘永智是西李村乡岩里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他通过享受到户增收等各种政策补贴及从事养殖业,生活渐渐好起来。
刘永智全家4口人,有一儿一女,一直靠种小麦、玉米、辣椒等农作物维持生计。2015年,因为一场车祸,导致刘永智肩臂受伤,锁骨粉碎性骨折,不能干重活。家里失去了主要劳动力,生活一下子陷入困顿。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村干部和帮扶干部了解到他的家庭情况后,将他家识别为贫困户,为他争取到了多种优惠政策,以及各项政策补助、补贴等8000元。2018年1月,他利用扶贫贷款5万元买了10头牛,每天筹备饲料,精心喂养,经过一年多的发展,目前他的养殖场已存栏19头牛。现在,他的儿子毕业后出外打工,有了收入,女儿已上高中,日子越来越好。他说:“只要勤劳,生活就有了奔头,致富就有了希望。”
作为张湾乡指望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员王邦兰通过自己努力和国家扶贫政策的帮助,顺利实现了脱贫。
2019年初,她根据市场行情,利用政府补贴2000元的政策,投资1.2万元,买了10头猪,经过近一年的饲养,现已出栏8头,实现收益2.5万元。2019年,她还通过金融扶贫2万元,种植产业套袋苹果3亩,实现收益1万余元。在担任乡政府公益岗联络员工作期间,她主要负责村内贫困户劳动力转移就业、金融扶贫贷款等。一年来,她认真学习电脑操作等知识,熟悉业务,在做好联络员工作的同时,积极为广大贫困户服务,并通过发展种植、养殖等产业,实现了高收益,为贫困户脱贫致富树立了榜样。
马小法,宫前乡岳家沟召里沟村人,因两个孩子患病致贫,党的各种政策和有关部门的帮扶,让他们全家生活有了保障。
马小法家中有80岁老母亲需要赡养,两个孩子因患先天性血友病,大儿子长期卧床,小儿子要定期进行治疗,两个病人花光了他的全部积蓄,造成了家庭贫困。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村干部多次走访,了解其家庭情况,将他家识别为贫困户,为他争取了教育、医疗、低保、农业补贴等各项优惠政策,使他的家庭状况慢慢有了好转。在享受各项政策补助、补贴的同时,马小法自强不息,积极发展种植、养殖业,养了20箱蜂,并种植菜籽5亩、油葵5亩,享受了到户增收补贴政策。有了各种补贴,加上他的种植、养殖收入,让他看到了生活的希望。2019年初,村里又聘请他为村金融专干,每个月都有了固定的收入。
为了提高养殖技能,他从书店买了养殖书籍认真学习,一有时间就抓着村里的老养蜂人和养殖专业技术人员询问,技术人员都被他这种韧劲儿打动了;为了完善蜂场的设施,他自己动手盖起了30多平方米的管护房;为了降低中蜂的病害,他投资5000多元,购置了中蜂病虫害防治监测治疗设备和药品;为了方便晚上看护蜂场,他就住在蜂场,一住就是几个月。
在他的细心照料下,目前蜂场已经发展中蜂300余箱。今年冬季到了收获的季节,在蜂场忙碌着的尚国周笑着说:“今年割了1000多斤蜂蜜,按照50元/斤计算,收入5万余元,有这样的收益,还得感谢党的好政策。”
尚国周,40岁,是店子乡栗子坪村的中华蜂养殖大户。从一穷二白、借钱发展20箱中蜂,发展到今天建成标准化的中蜂养殖场,养蜂超过300箱、年净收入达到5万余元,他靠勤劳的双手、持之以恒的钻研和不服输的韧劲儿,实现了真正的脱贫致富。
尚国周全家共6口人,岳父常年有病,卧床不起,还有2个正在上学的孩子,家庭负担很重。2019年3月,栗子坪村用驻村专项扶贫资金建起了中蜂养殖场,并发出公告,号召群众积极参与投标承包蜂场。尚国周东奔西走、走亲访友借了2万余元,经过几轮竞标,终于竞标成功,获得了村里的中蜂养殖场经营权。从此,他便一头扎进了养殖中蜂的事业中。
2014年,大营镇寺古洼村人曹忠珍在三门峡市龙跃绿色农业技术服务专业合作社的指导下,带头成立了三门峡市陕州区金果果树农民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以果品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以科技培育为支撑,以“促进果业增效、带动果农增收”为目的,不断促进果树的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生产,提升果树整体管理水平,促进果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扩大带贫成效。经过几年的发展,该合作社产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逐步引导扶持农民改变贫穷落后的现状,改造个体农户规模小、效益低、质量差的落后生产方式,让贫困劳动力深度参与产业发展,确保有稳定收入渠道、有稳定收入来源。
截至目前,该合作社有社员102户400人左右,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有16人,共发展果树面积1000亩左右,其中“户太八号”葡萄600亩、苹果400亩。下一步,该合作社将继续按照区委、区政府提出的“长短结合抓产业、依托龙头带农户、技能培训找出路”的工作思路,紧紧围绕产业发展目标,变“输血”为“造血”,致力于打造集种植“SOD”苹果、“户太八号”葡萄、“陕州红梨”等特色水果和休闲观光采摘为一体的示范园,带动贫困户稳定脱贫、实现致富。
张汴乡曲村九组村民卢军民,1971年生,从小品学兼优,早年师范毕业后,一直在外工作。2013年,村委班子审时度势提出旅游兴村的方针,号召有志之士返乡创业。卢军民得知后十分高兴,怀着回报家乡的梦想毅然返乡创业。
曲村位于陕州区张汴乡政府南1.5公里处,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东临省道313线人,共有传统民居地坑院129座,是三门峡市地坑院保存比较完善的村庄。曲村各方面条件得天独厚,但长期由于各种原因比较贫困。卢军民2013年回村后,盖了两层特色民居,创立星垣农家乐,之后接待量逐年增加,每天游客接待量达200人,平均年收入15万元,通过雇佣本村贫困户王爱珍带动其共同致富,贫困户王爱珍每年增收20000元。
此外,卢军民在村中发现大量洋槐花无人收集,造成浪费,卢军民开始租用冷库向村民大量收购洋槐花,每年收购量达100多吨,既解决了村民洋槐花无人收集的困境,又给村民带来了经济效益。
自己致富了,卢军民决定把自己的好经验分享给乡亲们。现在的曲村,很多农家乐陆续开张,年客流量30万人次,单日接待游客突破1万人次,带动了该村休闲采摘、土特产品销售、手工制作销售等旅游相关产业蓬勃发展,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将农产品销售一空。卢军民作为曲村返乡创业致富的典型,获得了干部群众的一致认可。
余亩土地,其中流转贫困户土地28户76亩,贫困户每亩每年可从中取得租金收益500元。在养殖场建设期间,用工高峰每天人数有50余人(其中贫困户20人),日工资为100元—150元,收益可达3000元—5000元。项目建成后,还可提供多达100个用工岗位,还将与50名贫困户签定长期务工合同,年务工直接收入2万余元。
该公司还与贫困户签订牧草种植和收购及毛驴代养协议,可带动周围1000户贫困户种植优质牧草、发展毛驴养殖。对贫困户实行“一对一”帮扶,从饲料、繁育、饲养技术等方面,解决贫困户养殖过程中的难题,提供全程技术服务,并签订收购合同,解除农户销售的后顾之忧。
三门峡市金橙农业发展公司2016年10月成立以来,养殖基地负责人隆海印以公司驴、牛、羊、猪等养殖业为依托,立足三农,大力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实现产业融合发展,带动农民脱贫致富。他致力于建设集种植、养殖、屠宰、冷链配送、餐饮(肉食加工)为一体的融合发展示范项目,坚持种、养一体,种植基地与养殖基地就近配套建设,在养殖基地建设沼液池和驴粪熟肥场地,实现驴粪尿的全回收,通过沼液池、驴粪熟肥加工等,将驴粪尿等废弃物转化为有机肥,还田施肥,施肥后种植产生的牧草、秸秆在养殖环节进行消化,实现种植、养殖的绿色循环。
该公司北阳养殖基地占地150余亩,其中养殖区占地90余亩,建设圈舍面积15000平方米。目前,己流转150
李秀军,观音堂镇人。2013年,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帮助下,李秀军先后在观音堂镇、西李村乡、菜园乡、张汴乡等乡(镇)发展农业种植,引导贫困户和农民种植高粱、艾草、辣椒、中药材等作物,并与山东菏泽、湖南长沙、贵州茅台镇等地的蔬菜和中药市场合作,建立了一条串联起“种植、销售、批发、鉴定”的成熟业务链,为夯实地区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起到了带头作用。
2018年,李秀军投资50余万元,带动7个行政村农户、贫困户100余户建设标准大棚500个,种植大棚辣椒,免费为种植户提供种苗、化肥、农药及技术培训,与贫困户签订收购合同,每亩保证辣椒产量在5000斤—8000斤左右。
同时,李秀军还成立了农民种植合作社,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赚钱。目前,他投资了大棚蔬菜种植1500亩,发展艾草、药用菊花、血参等中药材1000亩,发展高粱种植1000亩,带动2000余户群众从事蔬菜、中药材和高粱种植。在李秀军的努力下,帮着乡亲们脱贫致富的愿景正在逐步实现,当地的老百姓纷纷加入他成立的睿泽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
目前,李秀军的企业也越来越大,产业也从当初的辣椒种植辐射到高粱、艾草、辣椒、中药材等多种作物种植,为周围众多农村贫困户、农户提供了施展才能的机会,指明了脱贫致富的出路,带领大家走上了农业转型、增效增收的脱贫致富路。
菜园乡西凡村是省级贫困村。2011年,王守平又一次高票当选为该村党支部书记以来,围绕“以扶贫抓党建,以党建促脱贫”的总体思路,制定发展规划,用好“4+2”工作法,用活党员积分管理制度,不断提升贫困村发展的“造血”能力,慰问走访困难群众累计100余人次,发放慰问金5万余元,帮助7名党员申请“1+1”金融扶贫贷款,通过分红、务工带贫帮助7户无能力贷款的贫困户实现增收。
他积极关爱残疾人,出资2000元为智力残疾贫困户王锁峡更换门窗、砌院墙、铺院路、粉刷内外墙面、维修漏雨房屋,使其生活条件大为改善;多方协调,为肢体残疾贫困户王铁牛重建房屋;多方协调,为无房贫困户张老虎盖起新房。现该村无房户、危房户的住房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
近年来,他带领村干部紧紧围绕脱贫攻坚工作,以“六通五有”为目标,在完善基础设施的基础上,把贫困户增收和发展集体经济作为顶层设计,目前该村已建成245kW光伏发电站,年收益10万元左右。投入70万元,建成西凡村果蔬交易市场,既能为群众提供服务,又能带动贫困户务工增收,还可增加集体收入。引导贫困户自主发展长短期项目8个,累计涉及259户贫困户836名贫困人口,使每户贫困户都有“一长两短”产业。今年,还引导36户贫困户种植红梨150余亩。
2016年,该村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143户446人,到2018年年底减至6户15人,贫困发生率由识别时的45.2%降到2018年年底的1.52%,“六通五有”全部达到标准,2018年年底全村实现脱贫。
2014年,陈玉锋担任观音堂镇陈营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他为人直爽,待人热情,说话办事干练豁达、雷厉风行。近年来,他以身作则,带领全村党员干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带领着农民群众发家致富,赢得了群众和上级领导的一致肯定。
2016年,陈玉锋为陈营村实施土地整理项目,平整土地2800亩,修建配套水利设施500立方米水池一座,铺设管道3800米,铺设道路4.6公里;2019年,投资45万元对入村900米道路进行硬化;2019年,申报69万元水利灌溉项目,建设500立方米水池一座、2000余米管道一条。